发布时间:2022-01-19 17:04:10
河西镇历史悠久,多元文化积淀遗存,核心保护区空间格局形致完整成“蛋型”,历史建筑集中成片,民居院落类型丰富,民间建筑技艺特征明显,元、明、清古代建筑艺术价值高,109所历史建筑错落有致,4家省级文保单位、4家市级文保单位、17家县级文保单位,特点鲜明,名扬四方;“三街十八巷”曲折互通,“人、城、建筑”自然融合,独具特色;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实,文化价值独特鲜明,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文化名镇。近年来,河西镇在建设中,充分考虑历史因素,着力挖掘和弘扬河西优秀历史文化,保护古镇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。201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、云南省旅游型特色小镇、云南省文明小城镇,2013年河西社区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,2017年大回村被列入国家级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。2018年12月河西镇被评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。
一、古镇概况
河西镇地处玉溪市通海县西北部,以普应(山)做枕,凤岭(凤凰山)为屏,左有琉璃山之壮伟,右有螺峰山之雄峙,前享浦泽之滨湖,后汲高山之流泉。河西镇海拔1810米至2441米之间,辖区内最高的螺峰山海拔2441米,古镇紧依的普应山2143米。距省城昆明142公里,距玉溪35公里,距县城12公里。西北与峨山县、红塔区、江川区接壤,国土面积188平方公里,下辖1个居委会,14个村委会,14个居民小组,83个自然村、95个村民小组,居住着汉族、回族、彝族、蒙古族、苗族、哈尼族、白族、瑶族等19个民族。至2018年底,全镇共18284户52166人。
2018年,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15.65亿元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30元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69万元;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.53亿元;向上争取资金509万元。全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,经济平稳发展、社会和谐稳定、环境不断优化、人民安居乐业。
二、古镇历史文化价值
河西古镇历经一千多年的县治,古城的文化遗产、文化根系、文化传统仍保存和传递着。历史建筑集中成片,街道格局保存较好,保存文物古迹遗存丰富类型多样。元、明、清古代建筑群较多,艺术价值高,特点突出,109所历史建筑错落有致,4家省级文保单位(圆明寺、大兴福寺、河西文庙、马家大院),4家市级文保单位(葛中选神道碑、永济桥、苏氏宗祠、马克昌故居),17家县级文保单位,特点鲜明,名扬四方。河西人才辈出,杰出人物众多。绵长的文化传统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孕育了高台、古滇戏、花灯、龙灯、虾灯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目前,河西古镇建筑风貌总面积为343643.73平方米,其中:传统风貌建筑面积为216907.92平方米,占63.12%,形式、体量高度与古镇建设环境相融洽的建筑面积为59897.10平方米,占17.43%。从63.12%的建筑风貌与古镇传统风貌相协调来看,河西镇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文化古镇。
三、古镇保护情况
近几年,镇党委、政府特别重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。2014年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复通过《通海县河西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》(2012—2030年),河西镇党委政府按照《规划》要求,切实推进河西镇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建设。一是高度重视,明确责任。镇党委、政府把名镇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,由镇长任组长,分管规划工作和集镇建设的领导专门负责该项工作。二是健全机构,完善制度。名镇保护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镇规环中心,具体由镇土管所、规环中心、文化站和财政所等部门组成,组建“古镇保护与管理委员会”,具体负责古镇的保护规划设计、修缮、更新、管理等工作的审查与审批,参与制定古镇的各项相关政策。三是健全完善《河西镇历史文化名镇建设及管理办法》等制度,用来不断规范保护名镇的行为,树立人人支持保护名镇的意识。四是做好省级文保单位的修缮和保护工作。近几年,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自筹形式,共投入430万元,依次保护和修缮了文庙、圆明寺、大兴福寺、马克昌故居等省、市级文保单位。投入400余万元,对“三街十八巷”进行管网改造、污水排污和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青石板铺设等项目建设,着力完善古镇基础设施,改善镇区环境。五是公布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建筑名录9处,并进行挂牌保护。
四、古镇下一步保护措施
河西镇将在国家、省、市、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,按照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》和《河西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》的要求,履行好名镇保护的职责,进一步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,使用好保护资金,使其真正用在完善名镇基础设施、文物古迹、历史环境和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中。其二,保持好历史文化名镇的传统格局、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,不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,确保不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,确保不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,使名镇在我们手中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。